一口、兩口、三口……昏暗的海水中,一個皮膚呈米色、渾身長滿樹枝狀突起的“小家伙”在默默地啃食珊瑚,即使被潛水員的鏡頭瞄準,它那大快朵頤的興致也絲毫沒有受到影響。這是“藍蹼生態”海洋環保組織近日在深圳大鵬海域拍攝到的影像。經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邱建文確認,啃食珊瑚的“小家伙”是一種學名為Phestilla melanobrachia的海洋生物,在中文里通常被稱為黑枝背鰓海蛞蝓或美拉刺猬鰓。
2023年4月22日起,讀特新聞與“藍蹼生態”海洋環保組織攜手,推出全年不間斷海底慢直播欄目《深圳海底的365天》,通過在海底放置鏡頭,帶領觀眾近距離觀賞海洋生物。正是因為這個契機,讓“藍蹼生態”的志愿者與美拉刺猬鰓不期而遇。
“前幾天,我們的潛水志愿者在水下清潔直播鏡頭的時候,發現一株盾形陀螺珊瑚上有只‘海兔’,體型要比平時看到的肥碩,但她的相機沒有電了,只能草草拍下一張照片。我知道后,第二天立即帶上拍攝器材下水去找它?!薄八{蹼生態”志愿者趙鑫彤說,當天是陰天,風比較大,海水溫度只有大概23攝氏度。她和同伴在水下拍攝了將近兩個小時,冷得瑟瑟發抖。但欣慰的是,她們如愿找到了那只“海兔”,并把它清楚地記錄了下來。
(相關資料圖)
資料顯示,“海兔”一般指海蛞蝓,又稱海麒麟,是螺類的一種,由于頭上有一對突出的觸角如同兔耳,所以常被稱為海兔。
讀特新聞收到“藍蹼生態”發來的影像資料后,立即聯系了長期研究海洋生物的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邱建文,經他確認,趙鑫彤拍攝到的海兔是Phestilla melanobrachia,在中文里通常被稱為黑枝背鰓海蛞蝓或美拉刺猬鰓。
邱建文介紹稱,這種海蛞蝓的身體包括鰓枝并非一定是黑色的,而是有三種體色:如果它吃淺水(水深小于10 米)的陀螺珊瑚,它的體色為米色,影像資料里的海兔就屬于這種情況;如果它吃深水的黑色太陽珊瑚,它的體色為黑色;如果它吃深水的紅色太陽珊瑚,它的體色為紅色。另外,陀螺珊瑚和太陽珊瑚都屬于樹珊瑚科(學名Dendrophylliidae,又名木珊瑚科),根據目前已有的研究資料來看,這種海蛞蝓沒有被發現吃別的科的珊瑚。
“科普中國”資料顯示,海蛞蝓通常吃什么顏色的食物就變成什么顏色,這是它很特殊的避敵本領。有的海蛞蝓體表還長有絨毛狀和樹枝狀的突起,從而使得海蛞蝓的體型、體色及花紋與棲息環境十分相近,這樣有利于避免不少麻煩和危險。
“藍蹼生態”志愿者回憶說,他們曾在深圳海域看見過類似的海蛞蝓,但受到環境的影響沒能及時拍攝下來,這次是他們第一次清楚記錄到美拉刺猬鰓。
邱建文表示,美拉刺猬鰓主要分布在西太熱帶、亞熱帶中,在夏威夷、巴布亞新幾內亞、帕勞、關島以及中國香港都有過記錄。不過,在香港也只是在東部海洋性水域、珊瑚較多的地方出現,在西面港灣性水域沒有見過。
“因為美拉刺猬鰓以樹珊瑚科的物種為食,它的出現表明該棲息地有相當數量的樹珊瑚,海洋環境應該不會太差?!鼻窠ㄎ谋硎?,一般情況下,美拉刺猬鰓出現的數量不會太大,所以對珊瑚健康的影響是局部性的。這一點和熱帶的棘冠海星啃食珊瑚,常常造成大面積珊瑚死亡的情況不同。
記者 陳雯莉
拍攝 藍蹼生態海洋環保組織
剪輯 李劍文
審讀 劉春生
二審 徐雅喬
三審 詹婉容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