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到處都是“成都要毀掉花380億打造的環城綠道,恢復成農田”的視頻或者網帖,成都也成為這一輪全國“退林還耕”的典型(很明顯,不是什么好典型)。

成都好幾家媒體統一發布了《成都環城生態區: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城市“生態項鏈”》一文,試圖挽救這種形象。


(相關資料圖)

這篇文章要回應的是那個核心問題“成都要毀掉環城綠道,恢復成10.1萬畝農田”,有些媒體甚至在標題里提煉出了“辟謠”的概念。

要把環城綠道公園全部毀掉,當然是謠言啦,不信你去看看,騎行道路還在,很多沿線的公園也在。

但是,一部分地區正在毀掉公園恢復成農田,也是事實。比如,有網友反映的白鷺灣附近一個城市露營地(公園的一部分),已經毀掉改成農田了。就視頻內容看,環城綠道施工的地方有好幾處。

其實不僅是這幾年修建的綠道、公園,20年前打造的荷塘月色,也填平種田了。

這篇《藍圖》文章要表達的核心意思是,大家說的那10.1萬畝農田,本來就是規劃中的——所以嘛,這不算“退林還耕”,因為本來就應該是耕地呀。

文章的邏輯是,當初打造環城綠道,是正確的,是很了不起的規劃;現在發現有些地方應該是耕地,再打造成耕地,也是爭取的,了不起的——所以,“一張藍圖繪到底”,從始至終都是正確的。

但是,這篇文章回避或者掩飾的一個問題是:有一部分耕地,在打造綠道的時候,是不應該動的(動了就湊不夠10.1萬畝這個目標了),所以,現在就還是讓它成為耕地吧。他們一直不肯使用“退林還耕”這個詞。

“藍圖”只是一個比喻,實際上城市規劃不是畫畫。你畫一個藍圖,中間發現出問題了,修改一下,只是花一點時間,而在城市建設中這樣做,要浪費掉很多錢——當初修綠道公園花錢,現在恢復成耕地還要花錢。

實際上,這次風波反映出成都最近20年城市發展中遇到的一個尷尬,就像很多人感到的那個困惑一樣:十幾年前,是打造“田園城市”,后來變成“公園城市”,現在是不是又要變成“田園城市”了?

那瓶文章強調“一張藍圖繪到底”,其實現實可能相反。

人們擔心的不止是一些修好的公園重新變成耕地,種的糧食重金屬是否達標,種糧是否劃算和浪費,還擔心城市發展理念是否會發生變化,因為這會影響到很多人的生活和選擇。

這樣的變化,對一些區域的影響可能是致命的。荷塘月色不僅是成都人看荷花的地方,也代表著某種城市詩意,所以那周圍才有藍頂藝術區?,F在這片地方種田了,附近也就沒有農家樂了——以后,這里還是成都的藝術區嗎?

下面說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和擔憂:

第一,不管當初規劃和用地是不是有問題,已經建成的環城綠道,比設想的還要好,它成為市民休閑的地方,而且作為一個“生活方式平臺”,可以有更多可能性。這個公園,如果要毀掉真的太可惜了;

第二,現在把環城綠道中的耕地,稱之為“都市農業”,一個很時髦的詞,但是可能有很大的陷阱。根據官方報道,這些地目前的屬于綠道公司(下設一個農業公司)在經營,很明顯,它們已經和農民分離了,那么,在拍完宣傳照之后,這些地到底誰來耕種呢?綠道公司不是專門種地的,我猜會采用外包的形式,要維護都市農業的形象,每年要花多少錢呢?作為“耕地”,它是否劃算?是否可持續?還是說未來成都要一直花一筆錢,來養這塊好看的地?
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