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資料圖】

黨的二十大就如何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明確了方向:“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,講好中國故事、傳播好中國聲音,展現可信、可愛、可敬的中國形象。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,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,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?!敝v好中國故事,提升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,需要外語學科發揮作用,提升中國的國家話語能力,更要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

語言工具助力提升國際傳播能力

國家話語能力是國家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,構建國家話語能力評價體系需要從多維視角展開,而學術話語又是國家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在12月24日舉辦的第二屆國家話語能力與國際傳播能力高層論壇上,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孫有中強調,外語是國際傳播的紐帶,在解決國際傳播能力問題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沒有外語的開路、橋接和支撐,國際傳播必有掣肘之患,中華文化的感召力、中國形象的親和力、中國話語的說服力以及國際輿論的引導力將難以真正發力,中國故事、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等走向國際勢必受到阻礙。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表示,針對目前我國外語教育存在的教師教學、閱讀表達能力等問題,增強外語教育效能、提升國家外語教育能力并高效培養外語人才,是增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的鑰匙。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赫琳認為,當前亟須加強各學科學術話語體系建設的理論與方法論探討,助力國家話語能力的提升。學術話語體系是由不同的局部話語整合而成的綜合性表達體系,包括話語主體的思想觀念體系、言說客體的議題概念體系、言說載體的文本語言分析體系、針對話語受體的闡釋體系。要兼顧學術話語的歷時特征與共時特征,注重學術話語思想的文化溯源,重視話語研究方法的交叉創新,優化學術話語的對內對外雙向傳播體系。

學術話語權是國家話語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,而學術評價是學術話語權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學術活動起著導向作用。語言對學術研究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學界重視,但中國現有學術評價研究較少關注語言因素的影響。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天偉發現,學術評價中的語言政策是隱性的,受到經濟、政治、文化等語言外因素和語言管理、語言信念等語言內因素的影響,顯性的量化評價指標在傳導機制中起主要作用,語言政策在學術評價中的動態調整體現了能動性與客觀世界的關系。

豐富國際傳播能力新路徑

外交話語中的跨文化修辭能力是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在大國外交思想的話語傳播中,合理使用修辭手法可以提升外交話語的可理解性。南京大學外國語言學研究所所長陳新仁表示,外交話語與國家形象之間有著內在的關聯。外交話語是國家形象的具體展現,也是各國觀察該國的一個窗口。外交話語能力的增強也是國家軟實力的基本體現。國家形象如何通過話語來建構,在話語中如何使用適當的措辭來定位國與國之間的關系,這些對改善雙邊外交關系至關重要。

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教授王磊看來,修辭學是伴隨著西方政治中的權力博弈發展起來的,既是突破家庭出身獲取政治影響力的手段,也是政治精英與政府、民眾等進行政策辯論的工具。修辭是實現和掌握權力的關鍵因素,了解修辭學有助于深入把握外交話語的國際傳播。從修辭學的視角出發,外交話語的國際傳播要定義外交政策的世界貢獻、國家利益訴求,要注重應對問題的多元語境,針對不同層面,尋求多層表述。外交學院英語系教授冉繼軍表示,在傳播路徑上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、創新性發展,激活其生命力,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,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。

關鍵詞: 國際傳播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故事